医疗器械大公司为何钟爱并购
  • 第一财经
  • 刘伟律师
  • 2016-08-20

  去年以来,医疗器械相关上市公司并购频现。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5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共发生了111起并购事件,并购金额达到73亿美元,平均每笔并购金额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并且,数量和涉及金额仍在不断扩大。

  医疗器械行业为何频现并购潮?

  2014年被业内人士喻为医疗器械行业的“政策年”:国家食药监及卫计委接连出台《创新医疗器械特备审批程序(试行)》、启动优秀国产医疗器械设备开启遴选工作,医疗器械类的上市公司在获得资本青睐后,企业间并购活动再次被加速。

  特别明显的一个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巨头将目光瞄准了中国本土的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无论是跨国巨头还是本土上市公司。

  在业界人士眼中,并购中国的中小企业除了可以更好的适应器械巨头“本土化”的战略,扩宽本土市场生产销售线外,用并购来维持企业的高增长业绩成为了另一个主要原因。

  以新华医疗为例,公司营收规模2010年为13.42亿元,此后以每年便以约10亿元的速度增长,2013年实现营收41.94亿元,净利润2.32亿元。其中,新购资产成为公司业绩高速增长的主要来源。

  “对于销售额大于50亿的医疗器械公司来说,公司本身的创新能力已经跟不上市场对它的期望值。据我所知,很多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的研发部门数量都在下降,因为成本太高,而以并购来获得产品再做市场化,成本和效益都会好很多。”在第五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上,景昱医疗董事长宁益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依靠几个产品一年增长十多个亿根本不太可能,所以他们更多的战略是在收购,用这样一种低成本、市场化的方式去获得更多的新产品。”

  中小企业为何愿意被收购?

  “现在医疗器械行业真正有活力的是小企业,行业的变化更多的依赖于小企业的创新,产品成功之后可以选择自己把市场做大,或者被大公司收购。”宁益华对记者表示。

  在更多的案例里,发展的不错的中小医疗器械企业选择了被收购。以宜华健康此次收购的爱奥乐为例,尽管旗下产品包括血压仪、血糖仪及配套试纸、体温计等多种慢性病医疗器械产品,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仅靠自身力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拓展,其财报显示,公司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1-7月净利润分别为-87.50万元、-57.88万元、108.08万元,盈利水平欠佳。

  单一化的产品难以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但整合到大型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中,价值就变得明显。

  例如,乐普医疗通过收购金卫帆,得以进入血管造影机领域,利用其在心脏专科领域强大的销售渠道进行产业链延展;两年前,有业界“并购机器”之称的美敦力公司耗资8.16亿美元并购了康辉控股(中国)公司,其后接连投资心诺普医疗和汉喜普泰,都是希望借用合作的力量在中国的本土化以及医疗解决方案新业务中更进一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