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械企出手就导致外资品牌平均降价30%
  • 东方网
  • 刘轶琳
  • 2016-09-11

  长期以来,高端医疗设备领域有一个“GPS神话”——核磁共振(MR)、CT、分子影像(PET—CT)等高精医疗设备,几乎被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三家跨国企业垄断,这三家企业的英语首字母恰巧可组合为“GPS”。

  然而,GPS的垄断近年来却逐渐被中国企业依靠具有自主研发生产的设备所打破,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联影就是其中之一。

  带来的变化首当其冲就是价格。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强在2016“对话张江”全媒体大型访谈活动上透露,截至目前,联影已向市场推出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1款产品,引发外资品牌纷纷下调价格,平均降幅多达30%。

  据了解,由于“GPS”的垄断地位,在定价上也一直具备绝对的控制权。同样一台1.5T核磁共振,在美国售价为75万美元,在中国市场却高达1200万元人民币。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价格里水分非常大。联影的目标是要把虚高的部分通过竞争打下来,和其他民族企业一起,让价格回归真实水平。”张强说。

  以超声设备为例,超声是临床诊断中使用最普及的影像产品。据业内人士介绍,国产品牌的出现,将进口高端彩超的价格从原来的150多万元拉低到50万元以下,为我国彩超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直接升级和装备普惠性提供了支撑。

  “我们不但要跟随,还要创新,并且在市场上站住脚跟。”张强说。

  此前市面上的PET-CT临床分辨率最高的是4.3毫米,联影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了2-3毫米。这在业内看来有些“夜郎自大”。2015年,全球首台96环光导PET-CT正式在沪首发,分辨率做到了2.8毫米,这1.5毫米的提升涉及十几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化,将对早期临床病灶的发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发现可以早期跟踪知道趋势,后期才发现,肿瘤和心脏病,往往发现的时候都已经比较晚期的,这1.5毫米有时就体现了早晚的差别。”张强说。

  这细微的突破的背后却是技术人员们的艰难创新。张强说,如果从4.3毫米到2.8毫米的晶体切割本来就不容易,更何况之间还有一系列的技术处理,做完之后还要通过接触这些信号生成图象。“第一幅2.8毫米的图像出来以后证明系统成功了,但是图象的质量还是非常不令人满意,我们再逐个解决问题。”

  张强认为,产品创新必须贴合市场,才有创新的意义。“我们做分辨率,不是为了写文章,而是一定要对临床有帮助,对病人有帮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