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国产医疗器械发展的扶持政策会不会有所增加,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将做哪些调整?这些问题,牵动着千万医疗器械企业的“神经”。
“对于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管理,政府将加快‘放、管、服’的改革,一方面强化宏观管理,另一方面要优化服务。而在继续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发展应用上,目标和方向是非常坚定、明确的。”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侯岩司长日前在贵阳召开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二十五届学术与技术交流会上这样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孙峰副司长也表示:“工信部将与卫计委一道加强相关政策措施的协同配合,创新工作方式,有效集成资源,共同支持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壮大。”
持续政策措施很给力
孙峰在介绍近几年工信部与卫计委联合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发展和应用的措施时说,2014年8月以来,工信部和卫计委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产学对接、增加资金和政策扶持、建立合作机制、启动高端医疗设备应用示范专项。工信部综合利用基础改造、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等资金和政策措施,集中支持国产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和示范推广,2015年支持了9个项目、总投资8.5亿元。该部门还与卫计委在合作机制框架下组织开展医疗设备应用示范专项,由企业、医疗机构联合申报高端医疗设备应用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第一批示范项目近期将启动。
另据介绍,两部委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管理,依托研究院所等单位建立了国产医用设备发展应用的协同工作平台。在核心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及软件开发方面,大力支持CT球管等关键零部件,智能血液透析设备等高端设备,以及放疗关键医疗软件的发展。并且,针对机器人、3D打印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
“要进一步引导和调动医疗机构参与国产医疗器械应用示范专项,形成政、产、学、研、医的深度合作,加快打造国产医疗器械优质平台、优质品牌。”孙峰表示。
产业步入“黄金时代”
侯岩指出,“十三五”期间,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服务供给的矛盾,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将持续增长,生活水平将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而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将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资源下沉。这些都对医疗器械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信息技术、远程医疗等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医疗卫生成本的上升,如何处理成本效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供需矛盾给市场带来更多的生机。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常务理事长赵自林对记者说:“我国已逐步建立多学科交叉、多行业协同的医疗器械研发体系,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些地区呈现集群发展态势。随着医改和扩大内需政策的深入实施,尤其是对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的大幅增加,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前景非常广阔。2010~2015年,我国医用设备市场规模年均增速18%左右,2015年高达48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应该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步入‘黄金时代’。”
科研能力、性能质量、知名品牌、高附加值都是未来医疗器械企业及其产品能否主导市场的关键“基因”——在赵自林看来,互联网化将渗透到企业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等价值链环节。未来,医疗器械产业将进一步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等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对此,国内企业在医疗器械功能开发和售后服务两大环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严格规范大型设备配置使用
规范大型医用设备的合理配置使用,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重要措施。
记者了解到,为引导和规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行为,卫计委正在推进四项工作:一是参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修订,二是进一步完善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咨询专家委员会,三是加紧编制《“十三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四是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监管信息平台建设。
侯岩在会上介绍,“十三五”期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主要思路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不合理增长为重点,统筹规划,改进资源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和能力。目标是使区域布局更加合理,装备结构更加科学,配置数量与健康需求更加匹配,使用行为更加规范,应用质量更有保障。配置的基本要求是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加强阶梯配置、资源共享,根据国家对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制度改革的要求,引导各级医疗机构合理配置功能适用、技术适宜、节能环保的设备,严控公立医院超常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同时支持建立区域性医学影像中心,促进资源共享;确保安全有效,进一步完善配置标准,严格把握应用适应证,规范临床使用,控制技术风险,注重放射防护管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等。
“‘十三五’期间,推动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的目标是坚定不移的。当然,在此过程中一定会遵循WTO的原则,坚持政策的普惠性、公平性、公开性,不会出现针对某几家企业的特殊政策。这一点各大企业可以放心。”侯岩特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