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33-8128-6399
热门话题: 暂无
您现在的位置是:医疗器械律师网>办案心得>  正文

中医诊疗仪器发展的忧与伤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时间:2016-11-21

中医诊断的客观化建设是中医发展提高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其在技术层面有了很大进步,但目前舌象仪与脉象仪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不能适应临床的需要。在近日召开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疗仪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就中医诊疗仪器发展缓慢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穿西医“鞋”中医未必合脚

  天津大学  李  刚

  中医做诊断,可以算做“模糊数学”。所谓中医舌诊的客观化,基本上是以一种艺术形式简单地模仿中医的舌诊,而不是真正挖掘到了内在的深层次的本质信息,而且也违背了中医的系统、辨证的指导思想。所以,到目前还没有中医的诊断仪器能够在临床上得到公认。比如在舌诊里面,用三原色替代色对光的反射,所携带的信息只是满足感官上看到的信息而已;而且因与图像信息割裂开,所得到的信息肯定是极为有限的。

  像脉诊,医生的手指是有弹性的,用硬邦邦的传感器替代手指,手指接触至少是个面,传感器接触的只是一个点;传感器接受的仅仅是正面压力的信息,而手指接触到的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传感器收到的是一个点的信息,手指接触的是全面的信息。而且很多信息从患者进来那一刹那起,已经在医生的脑海里有一些思考了。所以说,学中医要“悟”才可能学成。“悟”就是对很多先验知识的隐性处理、非意识性处理,再主动施加一些动作以改变被测状态,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现在的诊断仪器鲜少能做到。

  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中医现代化的路该怎么走?比较省事的方法是借用西医方法,因为西医在实验室走了很多年,方法比较成熟,我们可以拿来就用。那么,西医的“鞋子”到底合不合中医的“脚”?从辨证的指导思想来看,必须系统地获取任何可能获得的人体信息,然后加以挖掘,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四诊之一,不能用孤立、静止、片面的信息做出所谓的诊断。

  中医的度量需要从认识上和方法手段上进行彻底变革。第一,要突破做仪器的、做测量的工程界的人单纯仿造西医诊断仪器的思想,不能认为测量就是诊断。中医一定要在获得很多生理、生化、病理信息之后,才能做出诊断。第二,我们对人信息的掌握还远不够,要突破简单、表浅地模仿中医的惯性思维,坚持中医系统、辨证思想,而且要用开放的思路、以全局的高度获得人体各种各样的信息。

 

  脉诊仪为何被束之高阁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院教授  陆小左

  中医诊疗仪器的开发与推广是中医与国际化接轨的重要方法之一。脉诊仪通过对脉象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对脉象进行客观分类,并得出客观定量指标,是描记脉象的主要仪器。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脉诊仪的开发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缺少统一量化标准   

  脉诊仪的开发与使用已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重要的是尚未制定一个标准,无法得出客观化和量化的结果。在缺乏统一脉象标准的情况下,仪器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也影响了中医诊断客观化的推广和应用。有鉴于此,亟待建立一个国际标准,以保证其使用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医脉诊仪要有像西医心电图一样的规范化标准,其意义深远,但难度极大。

  2.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低   

  现在的脉诊仪可重复性尚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各种脉诊仪在脉象采集时均要求医生手动定位,由于医生经验与手法的差异,导致定位可能出现些许误差,而这种误差直接影响了脉图的形态与各种监测数据,使前后多次采集的结果无法进行客观对比。脉搏传感器完全依靠手工进行,在压力调节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传感器的工作产生人为影响,进一步导致脉图检测结果发生变化。

  3.缺少临床收费标准    

  目前,脉诊仪在研究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在临床应用中未制定出统一的收费标准,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亟待制定一个统一的、可让病人接受的收费标准,使其在临床大量应用,才能尽快使脉诊仪得到推广。

  4.脉诊仪研究方向不清   

  虽然很多学者热衷于脉诊仪的研发,但并不清楚研发的意义所在,研发成果大多被束之高阁,与临床脱节。研制脉诊仪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临床应用,是要为中医辨病辨证提供可靠的依据,其研究要与临床相结合,并在临床中得到验证,形成“研发-临床应用-再研发”的模式。

  脉诊作为具有2000多年经验的诊断方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我们要将脉诊客观化,必须建立在对中医传统脉学的正确理解和诠释基础上,应尽可能加强脉诊仪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让脉诊仪走出实验室,真正融入中医的诊疗过程中。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再进行改良和完善,同时加强脉诊仪研发技术的提升,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使脉诊仪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作用。

 

  诊疗设备应有科学内涵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  杨华元

  中医特色诊疗设备稀缺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均将中医诊疗技术和仪器设备列为重点研究及推广项目。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甚少。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要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医领域,融合中医诊疗特征信息,研制、开发中医诊疗设备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此乃中医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几乎都设有中医医院,西医医院也设有中医科,然而在这些中医医疗机构中,所使用的诊疗设备大部分是与西医相关的医疗器械,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仪器甚少,中医临床诊疗缺乏先进医疗设备的支持。受历史、文化背景及传统思维模式及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医诊疗技术与方法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方法,缺乏应用先进的中医诊疗仪器设备来提高诊疗效果的意识,这不利于中医临床的发展。因此,中医诊疗设备的研发是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需要,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疗设备和推广应用已迫在眉睫。

  医理设计决定成功与否

  中医诊疗设备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发的诊疗设备,其具有中医理论特征,符合中医医理。医理设计是中医诊疗设备设计的基础,其技术特征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内在特点和规律性,并采用模拟方法评定对中医知识表达的形式化和数量化所用的模型和方法,以及所建立的模型和方法的独创性、通用性和可实现性。中医诊断设备所采集的临床信息必须被中医认识,并通过中医理论来解释,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如经络诊断仪器的设计要符合经络腧穴学的理论特征,所采集的信息能反映经络腧穴的特异性,为经络辨证、诊断提供参考。而中医治疗仪器则根据中医辨证的结果,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提供相应的治疗参数,并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发挥临床治疗作用,如红外线针灸治疗仪的作用是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等。

  医疗仪器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诊疗设备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过去几十年中医诊疗设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先进性。中医诊疗设备医理设计是研制仪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其研制既要有现代科学内涵,又要有明显的中医特色。要借鉴西医的发展思路,将传统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融合成“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中医的理念、方法进行合理嫁接,才能促进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发展,促进中医走向现代化。

 

(摘自健康报)


相关文章:

医疗器械专利权权属纠纷一案
医疗器械公司单位行贿罪案例
医疗器械法律常识汇总,律师教你秒懂医疗器械!
某医疗器械公司与某市卫生局不履行医疗器械招投标责任案
《医疗器械分类规则》2016年正式施行

添加微信×

扫描添加微信